理想青年的六条准则
编:R先生
从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致敬青年》一文算起,不知不觉……一百多年过去了。一百年前,尽管现实不如人意,彼时的青年却意气风发。一百多年后,青年却越发迷惘了,关于青年的讨论也越来越少了。青年追逐更酷的科技和生活方式,用更新潮的符号定义自己。然而,标签背后,隐藏着的却是隐秘的不安与紧张。一百年前,陈独秀提出了他期望中理想青年的六条准则:二、青年人应该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青年人应该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青年人应该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青年人应该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青年人应该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然而,一百年前的青年面临的这些问题,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它们只是换了一副面孔,以更加隐秘不易察觉的方式,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继续影响着当代的青年们。在当下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信息获取的自由让青年不再受困于单方面信息的瓮中,青年拥有自主的选择,看起来奥威尔式的奴役已随风而逝。现状是,青年虽积极进取,但思考的能力并没有随着媒介的发达、信息的唾手可得而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互联网时代,无数未经提炼和归纳的信息碎片,正在被不断创造出来,犹如 “ 一条浑浊的信息河流 ”。大量积极寻求进取却缺乏判断力的青年也浸泡其中,对偏见、虚假信息不加辨别地吸收,最终在看似自主选择的欢声笑语里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奴隶。尤其是以下几点,更在影响着当代的青年的判断,让青年误以为在自主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一些科学家为了做出成果,选择了隐藏起失败的实验,按照个人预设的观点挑选数据,将虚假信息注入科学统计之中,制造一种“因果相关”的假象。而这些谬误由于披着“数据支撑”的外衣,常常被青年误以为是真理,并通过互联网大肆传播。◎大数据时代,算法和流量精准地反馈了用户的内容需求,知识生产变成了“按需供应”、“见订单开工”,受欢迎的知识被大量炮制,不能立即变现的知识则无人问津,一些知识日渐萎缩失传。而青年在很多时候,便陷入这样的旋涡之中无法自拔,只能随波逐流,无法产生思想。◎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很多知识分子开始迎合互联网短平快的节奏,扮演“意见领袖”,在个人专业之外的领域,生产了大量缺乏专业性的“意见垃圾”。而青年却很容易被这些有待验证的信息愚弄、欺骗,视其为专业、权威的见解。◎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将人的本能与情绪,比喻为一头大象,而理性、逻辑则是骑象人。而缺乏逻辑训练的青年,缺少驾驭“大象”的武器,只能被它所驱使,因而缔造了独特的“诡辩逻辑”。因此,很多时候青年会不问事实,只问动机和立场;不辨是非,只辨亲疏和远近;不关心道理,只关心讲道理的态度和语气。
一百多年前尽管信息相对匮乏,但他们持续地深度阅读,如同打开一只手电筒,虽然照射范围小,但照射范围内亮度很高,可以看得很远。
而现在,有些青年在信息碎片之间跳跃,就像在广阔的夜幕中,同时点亮了很多根火柴,火星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却既无法照亮一条路的前方,也看不见路与路之间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的自主选择,不仅是需要一颗积极地进取之心,更需要一番艰难的努力和逻辑批判力的训练。100多年前,“五四运动”后,随着救亡占据高峰,打到一切,摧毁一切旧的东西成为主流,这股激进的思想被青年视为一种进步。而在今天,某种意义上,青年的保守被当成了进步,而他们的进步反而被当成了保守。在中国语境下的“保守”,是一个形容词——过时的,抱残守缺的,不思进取的。当说一个人“保守”时,头脑中浮现的,不是辜鸿铭梳着小辫儿的丑陋形象,就是冥顽不灵,阻挠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顽固派。动荡的时局已远去,国家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全新的东西冲击着传统。对于青年而已,激烈的情绪和思想在此刻已不是一种进步,而保守才是这个时代真正欠缺的进步。保守在中国被忽视,被遮蔽,被严重轻视,甚至存在许多误解。若保守的不是自由,而是其他限制自由,甚至剥夺自由的东西,那它就不是真正的保守。它不是一百多年前的那种激烈,而是一种温和的形式帮助青年守住自由,能够扩展个人自由的思想、观念、制度和文明的底线。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在特殊的时期利用手中的一些微薄权力去如何纵恶。诸多社会乱象和不可思议的悲剧,再次警醒青年,激进的与过往的一切划清界限,在这个时代已不是进步。青年的真正进步是在纷乱混沌的时代中,依然保持清醒,以一种温和的方式保守住我们文明中源远流长的刚毅精神,保守住自己最后的底线。当下的青年在房贷压力、房租压力、债务压力和婚姻压力等生存压力与被碎片化信息的精神消耗下,被迫选择了“躺平”的人生。
佛系、斜杠和空巢变成了青年们自嘲的代名词,他们并非不想进取,而是实在无力改变。一百多年前那种青年之间真挚的联结被打破,当代的青年在无奈中变成了一座座孤岛。一生的奋斗,买不了北上广的一间房,半世的寻觅,找不到孤岛上的同伴。种种现实的窘境,改变了无数青年的目标、价值观,甚至人生轨迹。
▲《美丽新世界》作者 阿道司·赫胥黎
如赫胥黎所说:“让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在“笑声”的消解下,将青年的热情与心劲逐渐击溃。他们无法与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只剩了脚下的立锥之地与自己孤身一人。这不能完全怪当代的青年,但这一切果真是无能为力了吗?一百年前的中国遭受外敌入侵,天下震荡,随时都会亡国亡天下,社会生存压力更是艰难重重。但那时的青年们意气风发,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和时代。他们苦恼、彷徨和思考,但依然关注自身在社会和世界中的位置。如果青年选择逃避,不仅是选择和快乐将失去,道德理想也将随之消散,个体的意志变得脆弱,社会将会一直这样浑浊下去,永不会改变。富人在移民,中产被吞没,穷人黯然回乡,原来青年脚下的孤岛也将坍塌,最终将退无可无退,逃无可逃。私以为当代青年应走出自身的孤岛,去直面真实的世界,直面现实,只有如此才能保持清醒,才能有勇气坚守自己的道。从生活的点滴改变开始做起,丢弃懒惰,打开书籍,追寻真正热爱的事,提升和沉淀自己。每天进步一点一滴,你的状态也会影响周围的人。正如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青年唯有在认清现实的残酷下,逐渐改变自身,勇敢的成为自己,便有可能改变身边的人,方有可能改变社会。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愿青年能从孤岛中走出,面对真实的世界,重新种下理想的火花,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青年若要真正理解世界与锁国,首先需要明白何谓世界秩序,因为秩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运转”法则。很多人都曾试图对该秩序作出定义,例如“全球化”、“个人自由”。最广为人知的定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限政府”、“法治国家”、“契约社会”……
青年想要更清晰理解“开放秩序是什么”,可先搞清楚——开放秩序不是什么?开放秩序是资本背后那些能调动人创造的底层动力——尤其是以私有产权、价格信号和企业家精神为代表的。◎私有产权:财产权不是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创设,相反,是财产权创设了律法、道德,以及政府和国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只有人类才会通过手势或语言区分“你的”“我的”。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如果说人们不再明确地界定和遵守“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而是都追求“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人类就退回到野蛮的状态,更难以有动力创造出任何新事物。◎价格信号:价格的本质,是人们的需求程度,以及产品的稀缺性、可靠性。价格信号是判断经济机会的唯一参考,是一个经济体中最宝贵的“数字财富”。正是借助价格信号,企业家才有动力估算利润,决定是否投资;劳动者有动力通过估算薪资,决定是否应聘;消费者才有动力通过估算价格,决定是否购买。
◎企业家精神:促成开放秩序的核心动力,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并非只有企业家才有,因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冒险与创新,是遵守契约,敢于冒险,富有眼光、创意、激情和领导力……推动人类进步的一切其实都与这一精神有关。因此,开放秩序是对内开放,是对个人权利开放,它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在今天,无论思想家、政治家还是普通人,都希望活在开放秩序之中。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在人类步入文明后的大部分时间内,我们都活在封闭秩序之中。而青年只有真正认识到开放秩序,更清楚明白开放秩序的基础规则是“机会向才能和美德开放”,方可更好的打开自己的视野,认清何谓封闭,放眼世界。但由于工作内卷、学历贬值、贫富差距扩大、成功学泛滥、流水线式人生的惨淡前景、还有巨量垃圾信息每天对大脑的反复冲刷之下,被迫变得虚文起来。实乃实际、高效的行动力;利乃真正符合实际和现实状况可实施的正确方案。虚乃只是空喊,实际操作低下;文乃忽视现实的状况,只沉溺于纸面之上的妄言。也如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事之无利于於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现实中,很多青年在反抗中逐渐被社会消解,实利衰退,虚文便趁虚而入。他们自嘲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因为“丧”文化流行,理想逐渐幻灭,最后就地躺下,想着三十岁退休,名曰“活在当下”。试想一百年前的“五四”,时局灰暗,青年一代却意气风发,带着不甘和野心想要改变国家。他们一无所有,却敢对内外强权和不公说不,敢于想象更多的可能性,是蛮荒中大步前进的开拓者。虽然时局动荡,随时都可亡国亡天下,但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们,仍找到了自身的方向,一种刚健不妥协的人生。一百多年后,当代选择反抗的青年,对厌恶的一切庸俗与恶抱不合作的态度,却在现代都市的灯火通明中,渐渐找不到了方向。因此,要实现真正的实利,最重要的是青年需先找到自身的方向。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青年首先得认识自己,方可正视眼前的世界,最终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上学时,老师对我们描述着标准答案式的人生: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体制内的工作,买好车、买好房,做人上人。青年只拒绝这样标准答案式人生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力量在世间立足,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所热爱事情的追寻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支点。这是个等级分明的世界,存在着无处不在的歧视,一个青年真正的成熟,是看清了这个世界残酷而冷漠的一面,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因此,真正的实利,不是面对社会这个庞然大物时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而是积极地行动起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屈服不妥协。正如王尔德所言:“哪怕深处阴沟,仍有人在仰望星空。”无论在当下网络上,还是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不少青年在发表看法时,却以一种自认为是科学精神态度的大格局视野和技术至上的理念输出自己的观点。实则这是青年们对科学精神的一种误解,实际是一种典型的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说法来自西方,是指对科学方法的无限运用,它建构在一种对科学狂热的想象基础之上。作为常识,我们知道科学不能包治百病,不能包打天下,因此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是科学主义者。
爱因斯坦曾多次强调:“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科学精神主张“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而科学主义则是一种极端的功利主义。中国文化盛行的功利主义在当今社会的表现便是科学主义。而这种科学主义影响,阻碍着青年真正去认识自由的科学精神。而自由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知识的独立价值,不强调知识的功利性,主张“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二是用内在演绎的方式,构造出一套理性体系,这一体系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推演自己,形成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形式逻辑、演绎数学和体系哲学。自由的科学精神培养的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负责任的主体,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性。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古代之所以没有科学,是因为就中国人的价值观而言,不需要这个东西。
因此,在这片大地上,只有每一个渴求真理、渴望自由的青年被尊重了,才能真正孕育出集大成的科学与科学精神。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民族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梁启超曾发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吁求。一百多年过去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比“强”更重要的,是“智”,偏离正确理念的“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带来的结果很可能是悲剧。▲黄永玉为陈寅恪墓碑上题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个青年要想成为一个拥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读好书是一条必经之路。为此,先知书店精心策划“五四青年礼”专题,我们精选了四本好书,《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批判思维的认识与伦理》、《生活与命运》、《人生的智慧》,分别对应认识世界、独立思考、培养人格、认知智慧的四个维度,是一份适合青年书友们的特殊的节日礼物,愿青年们面对信息纷乱的时代仍保持清醒,刚毅坚卓。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陈丹青: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
要想了解五四,识破形形色色的谎言,请沉下心来读这部书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不要靠谎言过日子
许小年:当下,我为什么推荐你重读《通往奴役之路》?
以历史为镜,才能打破黑暗与迷途,烛照未来
如果不再虔诚,美国的伟大就将终止
秦晖:两种“清官”观
“知识的密码”: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齐邦媛:忆钱穆先生
世界上多一个标准答案,就少了一份好奇心与想象力